原料药行业盈利新动向:江浙企业领跑直销模式成主流
来源:bob玩球 发布时间:2024-08-29 22:41:51在国内医药产业的版图中,原料药行业作为上游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在盈利能力与企业战略上展现出了显著的动态变化与发展的新趋势。本文基于部分精彩内容,将聚焦于国内原料药行业的盈利能力分析,并深入探讨其中代表性企业的发展策略与成就。
国内原料药上市企业主要分布于江浙一带,大多专注于生产开发大宗和特色原料药,产品以直销为主。
国内原料药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显著集中于江浙地区,尤以浙江省最为突出,拥有20家上市企业,其次是江苏与湖北等地。
按企业主要生产和开发的原料药类型分类,原料药企业可分为大宗原料药企业、特色原料药企业和CDMO企业。我国上市原料药企业中以大宗和特色原料药企业为主,分别占上市原料药企业总数的44.83%和43.1%。相较而言,CDMO企业较少,占比仅12.07%。
从销售渠道来看,国内原料药企业以内销为主,尤其是大宗原料药,几乎都是供给国内市场,只有少数企业销往国外。特色原料药无显著的内销或外销倾向,CDMO企业业务主要分布在海外。
当前,“原料+制剂一体化”和“绿色化学”已成为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词。众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不仅致力于提升现有产品链的附加值,还积极探索酶催化、合成生物学、连续流反应等前沿技术,以期在技术迭代中保持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部分上市企业的关键财务指标做多元化的分析,能够准确的看出行业内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大多具有技术先进、产品线丰富、市场占有率大等特点。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9年,2004年,作为国内中小企业板第一股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002001。单位现在有总资产308亿元,拥有浙江新昌、浙江上虞、山东潍坊、黑龙江绥化4个现代化生产基地。多年来,新和成坚持“创新精细化工,改善生活质量”的使命,专注于精细化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成长的理念,不停地改进革新发展营养品、香精香料、高分子新材料和原料药等功能性化学品,在营养品、香精香料、原料药、高分子新材料等领域,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在动物营养、人类营养、医药、生命健康、环保、工程塑料等方面提供解决方案,以优质健康和绿色环保的产品不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为利益相关方创造可持续的价值。
新和变成全球四大维生素生产企业之一,国内精细化工龙头。公司主要营业业务可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营养品、香精香料、高分子新材料及原料药。营养品板块以维生素E、维生素A及蛋氨酸为代表;香精香料板块基本的产品包括芳樟醇系列、柠檬醛系列和叶醇系列等;高分子新材料板块以聚苯硫醚 PPS、高温尼龙 PPA等品类为主;原料药板块主要产品有β-胸苷及 2022上半年投产的卡隆酸酐、氮杂双环等。从收入构成来看,公司以营养品、香精香料为主要收入支柱,2022年占比分别达到68.73%、18.62%。
营养品作为新和成的重中之重,营养品板块包括维生素和蛋氨酸,其营业收入占比达到75%,对毛利的贡献更是超过80%。在维生素方面,VE产能是6万吨,VA产能是1万吨,均是全球龙头。
新和成的香精香料业务也在不断发展中,目前是国内最大的合成香料公司。核心产品是柠檬醛、芳樟醇,与维生素业务共用核心中间体柠檬醛、芳樟醇充分摊薄全产业链成本。2023年新和成的香精香料的毛利率是50%。
新材料和原料药业务是新和成分别于2013年,2015年进入的业务领域,业务体量从2021年的不足10%,到目前也在逐年增长中。
在新材料方面,重点发展高性能聚合物及关键中间体,适度发展材料下游应用,基本的产品包括聚苯硫醚(PPS)、高温尼龙(PPA)、己二睛、HDI、IPDA等,下游主要应用场景范围包括汽车、电子电器、环保、工业应用等领域。PPS年产能规划为30000吨,PPA年产能规划为10000吨,PPA和PPS的后续扩产,将根据中试研发市场开拓逐步推进。
原料药是新和成四大业务板块之一,除了营养品中的维生素等原料药外,新和成在其他原料药领域也有一定产能。
维生素A:新和成的维生素A市占率世界第一,与浙江医药、帝斯曼和巴斯夫共同占据全球维生素A市场的主要份额。
维生素E:维生素E市场由四大寡头垄断,分别是巴斯夫、帝斯曼、浙江医药和新和成,四家市场占有率达到85%。新和成作为其中的一员,其维生素E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具备极其重大地位。
新和成早期突破外资垄断,夯实原料药技术基础,中期拓展高分子材料业务,构筑行业领头羊,依托技术、产能、成本核心竞争力,未来将持续做大做强核心业务,同时推进别的业务健康发展。
持续做强做大营养品业务:以一体化、市场协同为基础,继续发挥现有产品的竞争优势,同时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战略产品,不断丰富产品品类,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保持香精香料业务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在目前产品结构基础上,逐步多元化,不断推出一体化、系列化、协同化的香料新品种,实现产品的功能化和差异化,通过内联外合,持续优化,构筑产品核心竞争力。
做好做快新材料:以成本领先为导向,坚持一体化、系列化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高分子聚合物大产品及关键中间体,适度发展下游应用开发,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及行业地位。
做特做精原料药:利用单位现在有产业配套优势,整合公司资源,规划建设形成专业基地,加大对原料药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与应用,积极推动现有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与新兴市场拓展。
以及与高校展开合作,掌握国内领先技术,充分的利用技术优势扩大产能,一直在优化设备配置,源头采购与技术优势助力成本领先等等。
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初创于1989年,其前身为临海市汛桥合成化工厂,2001年1月整体变更设立为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制剂通过美国FDA认证、首家获得美国ANDA文号、首家制剂规模化销售美国市场、首家挑战美国药品原研专利的中国制药企业。
近年来,华海药业整体营业收入保持稳健增长,从2018年的50.73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81.83亿元,CAGR为12.70%;原料药及中间体销售从2018年的20.10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32.88亿元,CAGR为13.09%;成品药销售从2018年的28.84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47.21亿元,CAGR为13.11%,推测与其在历次集采中优异表现有关。
近年来,华海药业国内营收从2018年的19.01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42.24亿元,CAGR为22.09%;国外营收从2018年的31.72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39.59亿元,CAGR为5.70%。受2018年缬沙坦事件影响,华海药业加大了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国内市场在2018-2022年以年均22.09%复合增长率快速提高,在2022年国内营收达42.24亿元,高于海外营收。
华海药业在历次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中标品种涵盖了心血管类、精神障碍类、神经系统类、抗感染类等多个治疗领域,中选区域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这些中标品种不仅体现了华海药业在药品研发和生产方面的实力,也为其在国内市场的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持。
华海药业拥有从中间体、原料药到制剂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优势,产品线覆盖仿制药、创新药、生物药及细胞治疗等多个品类。这一完备的产业链为企业来提供了研产销相对闭环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优势,确保了产品从研发到市场的全过程高效运作。
公司构建了“两大中心三大体系”的创新研发框架,即全球注册中心和集团科技管理中心,以及创新研发体系、工艺开发体系和临床研究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形成了基础技术创新和科技转化平台,还具备在固体缓控释、复杂注射剂、难溶药物增溶、首仿和挑战专利产品等高端领域,以及生物药和创新药的研发能力。这一创新体系有效整合了信息、人才、技术等研发资源。
华海药业在全球拥有近20个海外办事处,并在美国、德国等地设立了子公司,形成了国际认证齐全且一步步成型的全球市场布局。这一布局有利于公司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抢得先机,占据主动地位。
公司坚持以临床短缺和市场保障需求为导向,着重关注大品种和潜力品种,特别是专科药、短缺药和应急药的研发。通过加大仿制药和首仿药的开发力度,公司正打造具有抗风险能力的梯队产品结构布局,并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体化产品管线。
华海药业以创新投资和价值投资为核心,通过产品、技术、产能等领域的投资、并购、合作等方式,积极构建外延领域发展基础。同时,公司积极引入外部资源,深化子公司股改和股权激励,以促进研发创新型子公司的快速稳健发展,提升内生式创新源动力。
在强化GMP、EHS体系合规的前提下,华海药业致力于打造逐级控制、层层负责的安全合规、运营高效、成本可控的生产体系。这一体系将助力公司实现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的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目标。
新和成与华海药业作为行业标杆,展示了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产能扩充、产业链整合以及国际化布局,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领先。新和成在维生素领域的领导地位、华海药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稳健增长,均为行业树立了高水平发展的典范。加强创新科技体系的构建,力求在研、产、销各环节形成闭环,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标志着国内原料药企业正从成本竞争转向技术、品牌与质量的综合较量。
以上内容均来自药融咨询{原料药产业白皮书}报告,如需查看全文或下载报告,可通过浏览器前往“药融咨询”网页-资源大厅-报告大厅()搜索报告名称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