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料药有多强?以产能重塑全球医药格局欧洲都没办法摆脱依赖
来源:bob玩球 发布时间:2025-01-25 20:23:04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自己的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关于制药这个行业,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欧美占据顶尖地位,印度排名第二,而中国则位列第三。毕竟,欧美在生物科学技术领域积累了上百年的优势。然而,近日日媒的一则报道却惊爆了这个传统的认知框架。根据9月5日《日经亚洲》的报道,欧洲对中国和印度的原料药依赖程度惊人。尽管欧盟试图培养本土企业,业内却普遍持悲观态度。其实,从这一些信息中,我们显而易见,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悄然“卡住”了欧美的脖子。为什么有这样的颠覆性变化呢?原料药又是什么?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原料药的定义及其在全球的产能现状。简单来说,原料药是药物制剂生产的基础成分。它不直接用于患者,而是经过加工和技术处理后,才会转化为注射剂、胶囊或片剂等形式供患者使用。常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阿莫西林及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均属于此类药物。此外,维生素C、维生素E也被归为原料药。可以说,药店里的成品药就像拼装好的积木模型,而原料药则是一块块基本的积木。在全球原料药的生产方面,印度慢慢的变成了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根据统计,目前全球原料药的总产能达到1267万吨/年,而印度的年产量超过150万吨,占全球市场的12%。在这个背景下,印度的Wockhardt等企业不仅在本土过得如鱼得水,还在全世界内拓展市场,供货给欧美众多药企。尽管如此,印度的原料药竞争者,中国的实力更为雄厚。目前,中国拥有超过1500家原料药生产企业,早在2022年,中国的原料药产能就达到了363万吨,且这一产能近年来稳定在300-400万吨之间。普洛药业、华海药业、新华制药等都是在这一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企业。根据统计,中国在全球原料药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0%,这一数据让中国毫无疑问地站上了第一的位置。而与此同时,中国在原料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也遥遥领先,占全球总申请量的60%以上。2021年,中国就申请了630项专利,这个进展使得中国在原料药的研发上走在了世界前列。跨越印度,超越欧美,如今的中国俨然已成为全世界原料药市场的霸主。手握如此大规模的产量与专利优势,欧美的企业自然很难与中国抗衡。在今天的市场格局中,欧洲的原料药产能已逐步萎缩,甚至连曾经在全球佔有率高达三分之二的地位也不复存在。如今,很多欧洲老字号药厂如EuroAPI,不得不关闭其原料药生产线,包括抗感染药、退烧药等。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为何曾经的制药强国会面临如此挑战?这其中,药品报销制度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在欧洲,报销制度仅支持价格最低的原料药通过竞标,这无疑使得价格低的中印原料药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根据粗略的数据比较,中国的原料药价格低于同类欧洲药品30-50%。即便要通过运输和关税,加价也比欧洲的产品便宜两成。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原料药时,厂家自然会倾向于中印两国的药品。除了价格,生产规模也是一个主要的因素。中国的原料药市场规模庞大,使得研发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能够最终靠规模效应进行相对有效分摊。以2022年为例,中国的原料药市场营收已达到5319亿元,并保持着每年15%以上的增长,这样的市场活力为生产公司可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从而推动了其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而相较之下,欧洲则显现出资金回笼乏力的问题,慢慢的变多的老牌企业被迫关闭生产线。与此同时,中国的中草药产地广泛、原材料成本低廉,劳动力价格也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这让中国的原料药成本进一步压低,形成了一种让人望尘莫及的低成本竞争态势。为保护自身的利益,欧盟也正在积极寻求降低对中印原料药的依赖,比如奥地利出资5000万欧元改造青霉素生产工厂,德国也在努力推进本土药厂存活的相关立法。然而目前来看,欧洲的努力似乎难以逆转市场的巨大潮流,毕竟许多药厂已经逐渐入不敷出,竞争力日趋下降。综合以上分析,显而易见,中国在原料药生产能力及市场占有率方面已接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欧洲的诸多努力对于根本问题的解决可能并无太大作用。或许,到头来,唯有与中印两国合作保持互惠互利,才能避免被进一步“卡脖子”的尴尬局面。靠自己是有些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局面,未来欧洲该如应对,仍需时间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