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玩球

小小稻田藏环保增产“黑科技” 江门农业科学技术贡献率走高

来源:bob玩球    发布时间:2024-09-10 23:36:04
bob玩球 返回列表

  梁立锋、谭慧敏、罗伟特(从左到右)的“鱼菜共生梦”在江门落地生根(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供图)

  本周一,一场大雨突袭江门,对江门市达华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曾圣钧而言,这是一阵“甘霖”。该公司在江门市江海区礼乐承包的耕地上,“美香占2号”等良种水稻在雨水滋润下将成长得更加茁壮。江门市农业农村局人士和记者说,像“美香占2号”等良种水稻在江门的覆盖率,近年来一直稳定在95%以上。这些良种为粮食的高产作出了贡献。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一直是江门粮食提质增产的主要科学技术手段。除此之外,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环保活性剂等新技术的使用都让江门粮食生产更具“科技感”。

  曾圣钧和记者说,“美香占2号”种出来的米香味特别好,口感香软爽甘,荣获去年“全国十大优质籼稻金奖品种”的称号,深受“嘴刁”的广东人喜爱,因而也受到了全国各种粮大户的追捧,“虽然稻米还没收成,但已经有朋友预订。按现在的预订量,估计今年收的米能全部卖出去了。”

  江门市农科所研究员陈仕军和记者说,当前江门地区共建立了15个水稻种植示范点,重点推广5个优质水稻品种。江门市农业农村局的人士也介绍,近年来,江门大力推广象牙香占、华航31号、粤禾丝苗等优质水稻,水稻良种覆盖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

  在众多水稻良种中,“菰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广东菰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岑文刚解释,“菰”就是茭白的古称,“唐代以前,茭白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是‘六谷’之一。”岑文刚说,“菰稻”是将茭白的基因采用生物科学技术导入到水稻当中,“因为茭白叶片面积大、生长速度快,而且体型较挺立,产出的菰米产量高、蛋白质等含量高,杂交的‘菰稻’也就具有了抗病性、高产、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高等特点,还会自然形成白、红、黑等七色稻米。”

  据介绍,广东菰稻科技有限公司所掌握的技术,不仅成功将野生茭白优质基因导入水稻,还成功地以野生茭白作为受体,将水稻优质基因导入野生茭白,创造出大批具有新种质、新优势的杂交新材料,“公司培育出性状非常优异的‘菰稻’杂交中间材料1000多个,培育高产、稳产‘菰稻’品系材料40多个。”

  2018年,广东菰稻科技有限公司进入江门,布局了多个种植基地,开始对江门水稻良种进行改良。该公司董事长助理张奕潮介绍,以台山大米中优质的象牙香占为例,“经过研究完善,在保留原来优良性能的基础上,还克服了以前存在的不足,产量提高近3倍,味道更好了。”张奕潮还透露,“优势高产带香味的‘菰香油占1号’等新品系材料已在江门市台山、开平等地试种。”

  除了良种培育,记者从江门市农业农村局方面了解到,在江门还有不少团队专注于生物技术的应用和种植技术的更新。

  在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上凌村,水稻幸福农法6.0种植作业规程起草人刘伟清指着禾苗骄傲地说:“这些水稻种植全程不打农药、不施化肥!”

  记者了解到,水稻幸福农法6.0种植技术是由广州牧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刘伟清介绍,这种农法的核心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以植物精华活性材料等生物活性剂作为营养的东西及防虫物质,全程不用农药、杀虫剂、化肥、除草剂等,能够防治病虫害、恢复土壤活力,增强水稻抗病虫害能力,让整个种植生态恢复平衡,达到零农药、零化肥、零重金属、零抗生素、零激素、零转基因、零除草剂的效果。

  刘伟清说,这种农法在5.0阶段已经应用在新会柑种植上,不仅收获的新会柑零农残,而且产量极大的提升。“现在6.0阶段应用在水稻上,经过去年的试验,效果同样很好!”使用该农法的农户梁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两桶植物生态护水剂。刘伟清介绍,这些生态护剂成分包括从众多生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利用气味等方式来防止害虫附着。”记者亲身体验后发现,这两桶水剂不仅手感滑腻,而且有一股类似水果酵素的清香,“这种纯生物活性剂是完全无毒的。”为了证明这一点,刘伟清甚至用手将水剂涂抹在脸上,“人体接触绝对没危害。”

  梁先生和记者说,这套农法需要在办田和水稻生长等不同阶段使用不相同的水剂和粉剂,“有的是生物精华素,用来给水稻提供营养;有的是土壤修复剂,用来修复之前用过农药化肥的耕地肥力;有的是生态养护剂,用来减少杂草和病虫害的。”记者看到,其中一些土壤修复剂列明的成分包括山茶油鼠李糖脂、山茶油基蔗糖酯、改性油鼠李糖脂,都是一些糖酯类生物活性剂,刘伟清说:“这些是用来取代农药的。”

  刘伟清说,去年种植的一批6.0银湖丝苗大米,通过了SGS等多项权威检测,不仅194项农残检测和5大重金属检测均为0,而且大米硒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丰富。“双水当地有不少农户看到了效果后,都开始使用我们的幸福农法6.0,总面积达到近千亩。”

  “江门慢慢的变成了新农业科学技术的最佳试验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马旭形容道。就在今年3月份,马旭指导了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在江门市农科所试验基地、恩平市恩城镇大陂村、恩平市鸿燕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地开展水稻不同种植模式试验,运用了水稻密播稀植技术进行机插秧,“试验结果为,水稻密播稀植技术能达到精准播种,减少用种量,用秧量从原来的机插秧20盘/亩减少到10盘/亩,从而大幅减少田间运送秧苗的工作量,可以解决困扰农民的水稻机插秧运送秧苗工作量大问题。”

  与马旭有同感的还有三位来自香港的青年。2016年,罗伟特、梁立锋、谭慧敏三人怀揣着“鱼菜共生梦”落户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并获得资助和分配研究场所。经过数年研究,他们成功将鱼菜共生技术与气雾栽培技术结合,填补了华南地区鱼菜共生基础应用数据的空白,养殖的鱼类和有机蔬菜最快明年就可以在大湾区市场上销售。他们今年还因此获得“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记者走访发现,不同领域、技术的新农业科技在江门“高度密集”。以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为例,这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及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目前引进11家农业科技型企业,核心区占地2200亩,累计开展近40个科研项目,涵盖水稻、玉米、花卉、蔬菜、南药、水产品等种子种苗繁育、栽培领域。广东菰稻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香港青年鱼菜共生团队,就已进驻该基地内。

  江门市农业农村局人士告诉记者,通过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引进创新团队、建立农业新型研发机构、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加强院校合作、支持创业创新等,逐步提升了江门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据悉,目前江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跟5年前相比提高了12%,也优于全国水平。

  梁立锋、谭慧敏、罗伟特(从左到右)的“鱼菜共生梦”在江门落地生根(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供图)

  本周一,一场大雨突袭江门,对江门市达华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曾圣钧而言,这是一阵“甘霖”。该公司在江门市江海区礼乐承包的耕地上,“美香占2号”等良种水稻在雨水滋润下将成长得更加茁壮。江门市农业农村局人士告诉记者,像“美香占2号”等良种水稻在江门的覆盖率,近年来一直稳定在95%以上。这些良种为粮食的高产作出了贡献。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一直是江门粮食提质增产的主要科技手段。除此之外,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环保活性剂等新技术的使用都让江门粮食生产更具“科技感”。

  曾圣钧告诉记者,“美香占2号”种出来的米香味特别好,口感香软爽甘,荣获去年“全国十大优质籼稻金奖品种”的称号,深受“嘴刁”的广东人喜爱,因而也受到了全国各种粮大户的追捧,“虽然稻米还没收成,但已经有朋友预订。按现在的预订量,估计今年收的米能全部卖出去了。”

  江门市农科所研究员陈仕军告诉记者,当前江门地区共建立了15个水稻种植示范点,重点推广5个优质水稻品种。江门市农业农村局的人士也介绍,近年来,江门大力推广象牙香占、华航31号、粤禾丝苗等优质水稻,水稻良种覆盖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

  在众多水稻良种中,“菰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广东菰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岑文刚解释,“菰”就是茭白的古称,“唐代以前,茭白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是‘六谷’之一。”岑文刚说,“菰稻”是将茭白的基因采用生物科技导入到水稻当中,“因为茭白叶片面积大、生长速度快,而且体型较挺立,产出的菰米产量高、蛋白质等含量高,杂交的‘菰稻’也就具有了抗病性、高产、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高等特点,还会自然形成白、红、黑等七色稻米。”

  据介绍,广东菰稻科技有限公司所掌握的技术,不仅成功将野生茭白优质基因导入水稻,还成功地以野生茭白作为受体,将水稻优质基因导入野生茭白,创造出大批具有新种质、新优势的杂交新材料,“公司培育出性状非常优异的‘菰稻’杂交中间材料1000多个,培育高产、稳产‘菰稻’品系材料40多个。”

  2018年,广东菰稻科技有限公司进入江门,布局了多个种植基地,开始对江门水稻良种进行改良。该公司董事长助理张奕潮介绍,以台山大米中优质的象牙香占为例,“经过研究完善,在保留原来优良性能的基础上,还克服了以前存在的不足,产量提高近3倍,味道更好了。”张奕潮还透露,“优势高产带香味的‘菰香油占1号’等新品系材料已在江门市台山、开平等地试种。”

  除了良种培育,记者从江门市农业农村局方面了解到,在江门还有不少团队专注于生物技术的应用和种植技术的更新。

  在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上凌村,水稻幸福农法6.0种植技术规程起草人刘伟清指着禾苗骄傲地说:“这些水稻种植全程不打农药、不施化肥!”

  记者了解到,水稻幸福农法6.0种植技术是由广州牧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刘伟清介绍,这种农法的核心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以植物精华活性材料等生物活性剂作为营养物质及防虫物质,全程不用农药、杀虫剂、化肥、除草剂等,能够防治病虫害、恢复土壤活力,增强水稻抗病虫害能力,让整个种植生态恢复平衡,达到零农药、零化肥、零重金属、零抗生素、零激素、零转基因、零除草剂的效果。

  刘伟清说,这种农法在5.0阶段已经应用在新会柑种植上,不仅收获的新会柑零农残,而且产量大大提升。“现在6.0阶段应用在水稻上,经过去年的试验,效果同样很好!”使用该农法的农户梁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两桶植物生态护水剂。刘伟清介绍,这些生态护剂成分包括从众多生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利用气味等方式来防止害虫附着。”记者亲身体验后发现,这两桶水剂不仅手感滑腻,而且有一股类似水果酵素的清香,“这种纯生物活性剂是完全无毒的。”为了证明这一点,刘伟清甚至用手将水剂涂抹在脸上,“人体接触完全没有危害。”

  梁先生告诉记者,这套农法需要在办田和水稻生长等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水剂和粉剂,“有的是生物精华素,用来给水稻提供营养;有的是土壤修复剂,用来修复之前用过农药化肥的耕地肥力;有的是生态养护剂,用来减少杂草和病虫害的。”记者看到,其中一些土壤修复剂列明的成分包括山茶油鼠李糖脂、山茶油基蔗糖酯、改性油鼠李糖脂,都是一些糖酯类生物活性剂,刘伟清说:“这些是用来取代农药的。”

  刘伟清说,去年种植的一批6.0银湖丝苗大米,通过了SGS等多项权威检测,不仅194项农残检测和5大重金属检测均为0,而且大米硒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丰富。“双水当地有不少农户看到了效果后,都开始使用我们的幸福农法6.0,总面积达到近千亩。”

  “江门已经成为新农业科技的最佳试验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马旭形容道。就在今年3月份,马旭指导了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在江门市农科所试验基地、恩平市恩城镇大陂村、恩平市鸿燕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地开展水稻不同种植模式试验,运用了水稻密播稀植技术进行机插秧,“试验结果显示,水稻密播稀植技术能够达到精准播种,减少用种量,用秧量从原来的机插秧20盘/亩减少到10盘/亩,从而大幅度减少田间运送秧苗的工作量,能解决困扰农民的水稻机插秧运送秧苗工作量大问题。”

  与马旭有同感的还有三位来自香港的青年。2016年,罗伟特、梁立锋、谭慧敏三人怀揣着“鱼菜共生梦”落户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并获得资助和分配研究场所。经过数年研究,他们成功将鱼菜共生技术与气雾栽培技术结合,填补了华南地区鱼菜共生基础应用数据的空白,养殖的鱼类和有机蔬菜最快明年就可以在大湾区市场上销售。他们今年还因此获得“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记者走访发现,不相同的领域、技术的新农业科学技术在江门“高度密集”。以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为例,这一个国家农业科学技术园区以及广东省农业科学技术园区目前引进11家农业科技型企业,核心区占地2200亩,累计开展近40个科研项目,涵盖水稻、玉米、花卉、蔬菜、南药、水产品等种子种苗繁育、栽培领域。广东菰稻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香港青年鱼菜共生团队,就已进驻该基地内。

  江门市农业农村局人士和记者说,通过创建国家级农业科学技术园区、引进创新团队、建立农业新型研发机构、创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示范园、加强院校合作、支持创业创新等,逐步提升了江门的农业科学技术贡献率。据悉,目前江门市农业科学技术贡献率达67%,跟5年前相比提高了12%,也优于全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