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玩球

国家重点监控药品目录公布!30个大品种市场生变?

来源:bob玩球    发布时间:2024-08-27 17:33:53
产品详细

  1月13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公布了“姗姗来迟”的 《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以下简称“第二批”),距离最初“第一批”发布已逝去了四年。

  在“第二批”中,“第一批”目录里的依达拉奉、奥拉西坦、前列地尔、骨肽、磷酸肌酸被保留了下来,新增了奥美拉唑、人血白蛋白、头孢哌酮舒巴坦、银杏叶提取物、泮托拉唑、复方氨基酸、地佐辛、倍他司汀、布、烟酰胺、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艾司奥美拉唑、吡拉西坦、左氧氟沙星、法莫替丁、雷贝拉唑、罂粟碱、烟酸、乙酰谷酰胺、兰索拉唑、脑蛋白水解物、美罗培南、磷酸肌酸、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头孢噻肟,其中多为临床常用的大品种(第一、二批完整目录见文末)。

  根据《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调整工作规程》,纳入目录管理的药品应当是临床使用不合理问题较多、使用金额异常偏高、对用药合理性影响较大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重点包括辅助用药、抗肿瘤药物、抗微生物药物、质子泵抑制剂、糖皮质激素、肠外营养药物等。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批”重点监控的药品有许多销量可观的大品种,这中间还包括许多临床常用、有充分疗效证据的药品。例如奥美拉唑,米内网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销售额超过30亿元,2021年上半年同比增长超过25%。

  其他像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孢哌酮舒巴坦、帕拉西林他唑巴坦,还有布、美罗培南等都是在临床上证明了有效性,且被普遍的使用的药品。

  此外,“第二批“目录中包括了多个已被集采,或即将集采的品种,出现使用金额异常偏高问题的可能性也不大。业内人士据此分析,“第二批”目录中的药品或许更倾向于“临床合理使用”的监控,这或许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对于“第二批”目录的公布,业内一时间议论纷纷,核心问题还是在于会不会被调出医保以及影响销量。

  有观点认为,“第二批”中的药品多为临床常用且已经证明了疗效,其中更不可思议的是包含在基药目录的药品。官方只是说会重点监控,并不意味不可以使用。最重要的是许多药品在临床上并没有合适的替代品,所以大概率不会被调出医保。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医院里检查机制越来越严格,只要有“重点监控”目录存在,医生就也许会出现“能不用就尽量不用”的心态,这对销量就势必会产生影响。

  在“第一批”目录公布时,国家卫健委就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建立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管理制度。具体包括:进一步规范医师处方行为,对纳入目录中的药品制订用药指南或技术规范,明确规定临床应用的条件和原则;对用药不合理问题突出的品种,采取排名通报、限期整改、清除出本机构药品供应目录等措施,保证合理用药等。

  2019年8月20日,国家医保局、人社部在发布《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应严格执行《药品目录》,不得自行制定目录或用变通的方法增加目录内药品,也不得自行调整目录内药品的限定支付范围。

  对于原省级药品目录内按规定调增的乙类药品,应在3年内逐步消化,调出的比例分别是40%、40%、20%。并明白准确地提出,消化过程中,各省应优先将纳入国家重点监控范围的药品调整出支付范围。

  2019年12月,湖南省医保局发文明确,该省调增的药品品种,优先剔除属于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目录的品种、调出已进入国家药品目录中的本省原目录品种后,归类为“消化期内药品部分”,与医保药品目录一并印发,消化期内药品执行医保药品目录“凡例”的各项规定。

  据赛柏蓝梳理,总的来看,基本在地方医保清退的第一年,“第一批”重点监控药品已经基本被普遍调出地方医保。

  在多部门的系列管控政策下,多个重点监控品种均迎来了销量的骤跌。2020年全年与目录出台之前的2018年的销售比较,不管是销售额还是销售量全部出现了下滑——其中,马来酸桂哌齐特80mg/2ml销售额和销售量分别下降了80%和79%。

  正如上文说到,“第二批”中的许多药品都是在临床上常常使用且有充分疗效证据的药品,且不乏已被集采,或即将集采的品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被调出医保,显然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因此,在具体落地的过程中,“第二批”目录药品所受的影响,应该不会像“第一批”那样剧烈。

  值得注意的是,“药品监控目录”是动态,“第一批”中的多数药品并未出现在“第二批”的名单里。官方也明确说,未纳入本《目录》的,应当持续监控至少满1年后可不再监控,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持续提高。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当不再被监控后,第一批里销量受影响的品种还能起死回生吗?

  在这几年里,医生的用药习惯已发生了改变,医院会不会重新选择这样药品?此外,后继者也许早就挤压了市场,想重新开拓并非易事。

  “第二批”也许不至于重复“第一批”命运,但有必要进行长远规划,考虑可能会产生的连带政策,以及对临床用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