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中国合理用药进展研究报告》蓝皮书第一次全国编委会暨蓝皮书启动仪式在苏州召开。
中国中药协会合理用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福成表示,蓝皮书的编制是专委会推动合理用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全面梳理中国合理用药的现状、问题与发展的新趋势,为政策制定、医疗实践、公众教育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他强调,合理用药是医药全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维护公众健康、保障科学治疗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不合理用药现象都会存在,不仅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患者负担,还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和医保资金。他呼吁全社会一起努力,推动合理用药理念的传播和实践。
蓝皮书(中药、民族药册)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学部主任栋提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重要贡献,但是中药与西药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中药有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饮片有生品和炮制品的不同,中成药的剂型也不同,中药成分复杂,合理用药散落在各个中医药典籍中,没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中药合理用药的论述。皮书中药、民族药册需要查阅大量的经典书籍和现代文献,采取问卷调查,内部数据调研等结合现代研究方法,通过科学、规范的研究,确保皮书能够为行业和广大公众在中药的安全、有效和规范使用中提供更多的价值。
蓝皮书(化学药、生物药册)主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主任赵荣生表示,药品不正确使用导致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全世界内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严重威胁患者安全。针对我国详细情况,蓝皮书将深入剖析不合理用药现象,如抗微生物药物滥用、患者用药认知不足等,并提出科学指导。
合理用药有10个根本原则,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刘维提到。目前已初步构建编写框架,将涵盖序言、总报告、专题研究、区域分析及案例分享等内容。
据了解,蓝皮书分为中药、民族药和化学药、生物药两个分册由国内顶尖专家学者担任主编,汇聚行业智慧,共同打造一部具有权威性、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合理用药研究报告。蓝皮书(中药、民族药册)由栋担任主编,并于2024年9月完成准入工作,目前已开始步入全面推动成书工作阶段。中药、民族药册预计在2025年出版发布;蓝皮书(化学药、生物药册)由赵荣生担任主编。
在编委讨论环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医方证研究中心主任柏冬、中国中药协会合理用药专委会常务副主委康震同参加会议的专家围绕蓝皮书的编写框架、内容安排、数据收集、地方篇合理用药研究、心身医学疾病篇、中药饮片合理用药等方面展开了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蓝皮书的编制应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合理用药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中国中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宪出席蓝皮书启动仪式,中国中药协会合理用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宇飞表示,蓝皮书编纂的过程,也是合理用药专业委员会构建中国合理用药专家智库的过程。其研究成果的可应用性是核心价值,期望蓝皮书的研究成果能够越来越好、更实际地服务于公众健康,指导百姓安全、合理地用药。启动仪式由中国中药协会合理用药专委会副秘书长贾春伶主持。
此外,会议颁发了蓝皮书顾问、主编和编辑部主任的聘书。国家药监局政策法规司原一级巡视员李国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杜守颖教授被聘为蓝皮书顾问;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学部主任栋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主任赵荣生教授分别担任中药、民族药册和化学药、生物药册的主编;中国中药协会合理用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宇飞担任编辑部主任。这些专家学者的加入,为蓝皮书的编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张梦凡)
【大国粮策·强农报国】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培养智能育种人才,推动育种技术革命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白准确地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变成全球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公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人工智能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非常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