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玩球

朋友你听说过片仔癀吗?

来源:bob玩球    发布时间:2024-09-28 17:05:47
bob玩球 返回列表

  北方的朋友可能对它比较陌生,而在南方,片仔癀能顶半边天,是很多人的家中常备。

  北有同仁堂,南有片仔癀。为保护我国的中药,国家设立了三个等级的中成药保密制度。而片仔癀便是最高等级的“国家绝密级配方”,并且其制作流程与工艺也是“国家绝密”。

  片仔癀背后的品牌故事,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当然,大家听个乐就好。明朝末年,有一位宫廷御医,因为不满朝廷的,带着宫廷秘方提桶跑路了。跑到璞山岩寺后,他剃度出家,用秘方炼药医治附近的百姓。

  咱说这秘方,用的都是上等麝香、牛黄、田七和蛇胆等名贵药材来炼药。每次切一片药就能消除热毒肿痛,所以叫片仔癀。片仔癀的秘方在寺内代代相传。但是在清末民初时,璞山岩寺断了香火,最后一任主持就还了俗,带着片仔癀去漳州东门外的馨苑茶庄制售。因为疗效独特,片仔癀受到了民间的推崇,旧时的闽南风俗甚至把片仔癀奉为“镇宅之宝”。那时的人们家中常备片仔癀,走亲访友还送片仔癀。片仔癀也随着福建华侨走出了国门,享誉东南亚。

  新中国成立后,馨苑茶庄与其他药店合并成了漳州制药厂。在越战期间,美军士兵用的抗菌素对枪伤、刀伤和恶疮虫毒不太起效,而用了片仔癀,却能药到病除。美军大量采购片仔癀为军需,也成为中国曾严禁片仔癀出口的原因。

  1972年中日建交之时,片仔癀曾作为国礼之一,赠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引发了日本人对片仔癀的极大关注,当时还有日本人委托别人或自己跑去香港购买片仔癀。而电视剧《上海人在东京》第12集24分钟处,还有一段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倒卖片仔癀的场景。

  △ 从口疮到痔疮什么都能治,连阳痿都……1988年,上海爆发急性肝炎,片仔癀因为疗效快,治愈率高在上海引起了轰动。片仔癀一药难求,曾被炒到天价,在当时甚至会出现三粒片仔癀换一台17寸彩色电视机的场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片仔癀药效的传闻开始变得神乎其神。譬如:人秘股长食道癌服用片仔癀延寿5年、肝癌扩散服用片仔癀减少痛苦、老华侨服用片仔癀治癌等。有新闻媒体报道过,部分片仔癀体验店和博物馆大肆宣传片仔癀“防癌抗癌和修复肝脏细胞”等内容。并且,体验店的工作人员强调了片仔癀的多种保健功能。

  当然,片仔癀官网依旧很低调的,并没有宣传能够抗癌防癌等功效。那么,片仔癀能不能抵御癌症?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都是谁在买片仔癀?售价590元一粒的片仔癀,如果只是像包装盒上写的那样,清热解毒,凉血化淤,用于热毒血淤所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那么寻常百姓是用不起的。相同的药效,有太多的平价药可以替代售价590元一粒的片仔癀。但如果片仔癀能够救命,那么身患癌症的人们自然不会嫌贵。

  在各网购平台片仔癀的评论区中浏览了一圈,我发现多数人买片仔癀是保健护肝的,具体效果好不好,咱也不得而知。而片仔癀在福建、广东和香港的影响力非常大,很多人会家中常备。能够准确的看出,购买片仔癀的人群大致为用于保健和治小病的有钱人,以及身患重病相信片仔癀药效能够续命的人。那么片仔癀真的能抗癌吗?目前没有一点证据能够证明片仔癀对癌症有奇效。在Google和Google Scholar搜索到的论文,也没有证明片仔癀对治疗肝癌有任何效果。而片仔癀能抗癌防癌的说法都来自民间传闻以及体验店的宣传。

  有不少人说,家中老人患癌,生前坚持吃片仔癀,减轻了他的痛苦,走得很安详。《国际金融报》的记者曾致电片仔癀公司求证,片仔癀的产品咨询工作人员表示:“片仔癀不存在虚假宣传的情况,企业仅与301医院展开了片仔癀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片仔癀与301医院的研究成果显示,片仔癀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对结直肠癌有很好的治疗前景。而片仔癀官网发布的公告《药物临床试验补充申请批准通知书》中说明,公司正在开展片仔癀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治疗的临床实验。完成实验后,经过药监局的审批,片仔癀就能在包装盒上添加治癌的说明了。

  不需要五彩斑斓的黑,不需要logo放大、字体加粗,没有logo、黄底红字、放大字体就hold住全场。

  这种时候,他就会带上几个矿泉水瓶,赶到几十公里外的山沟沟里。山沟沟里啥也没有,只有几间乡下人都不愿意住的茅草屋。

  饭局开始时,这几个瓶子里的酒会被倒进迷你高脚杯,“来来来,领导,这是自家酿的米酒。了,你随意。”

  年少轻狂不懂事,后来,斯基才悟到一件事:矿泉水瓶在斯基手上,只能卖一毛钱;在小赵手上,可以卖4599元。

  砖家的说法当然是,天然麝香产量极低,且采用配额制。集这种天然宠爱于一身的片仔癀,只会慢慢的值钱。

  两年前,同仁堂上世纪60年代的安宫牛黄丸被炒到11万元时,也没带着片仔癀起飞。

  如今,片仔癀跟老安宫牛黄丸并列出现在了“礼品回收”小广告上,身价立刻不一样了。

  脑白金要是当年走这一路线,也不用天天在电视广告里唱“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2019年11月15日,片仔癀公司出面组织了“第七届海峡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新进展学习班”。

  会上,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教授潘晨作了《片仔癀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研究》的报告。

  当很多人觉得这报告会利好茅台时,圈子里却开始流行“喝茅台之前,吃一点片仔癀;喝完酒后,吃一点安宫牛黄丸”。

  小广告上捆绑了老安宫牛黄丸,酒桌上捆绑了茅台,片仔癀就完成了从纯正中药材到下酒菜、高端礼品的人设转换。

  当然,人设完成这一步只是开始。最重要的还要给它贴上“越存越值钱”的标签,形成闭环。

  按照斯基的粗浅的理解,第一步是方便送礼的人找理由,第二步是方便收礼的人出货。

  所以,过去出了福建就没人认识的片仔癀,在2021年春天,成了当红炸子鸡。

  林麝腹部有一个特殊的器官——香囊,繁殖季节前,公林麝会分泌麝香。一头公林麝一年到头只能分泌10g麝香。

  现在,我国野生林麝只有几万头了,还只有公林麝才能分泌麝香,一年产量确实有限得很。

  片仔癀的年报说了,现在国家配的天然麝香数量基本能维持公司现在存在的基本生产规模需要。

  我们一般被科普麝香,都是从宫斗剧里来的。如果皇帝的宠妃突然流产,一般都是被皇后下了麝香。

  用麝香做原材料的片仔癀,产品说明是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听起来也挺普通的。

  说再多也没用,普通人不怎么用。那怎么能让高端人群用起来,只能赋予它”硬通货“的能力。

  安宫牛黄丸也有天然麝香成分的,不过即便现在片仔癀炒疯了,安宫牛黄丸也就卖七八百。

  18个月,涨了三四倍。市值也从600多亿元一路飙升至2700亿元,远超云南白药1400亿元的市值,成为仅有的两家千亿级中医药上市公司之一。

  有个操盘手分析了8条原因,最后一条尤其真相:同仁堂是北京的,片仔癀是福建的。

  斯基朋友小王家的老王就很开心,在2020年初,小王拿了老王10万块闲钱买入片仔癀,现在已经翻成40多万了。

  去年年底老王住院,医生天天给他开片仔癀丸,他骂骂咧咧说,医生开的是天价药、黑心药。

  小王小声对他说:“爸,出这个药的公司就叫片仔癀,您的闲钱就买了他家的股票。买的时候100多,现在都400多了。”

  他说,“知道片仔癀是什么吗?中华老字号!国家中药一级保护品种!这么好的药你们才卖590元一粒?”

  他几乎要拍案而起:“你们这叫贱卖国宝,懂不懂?某一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犯罪!”

  一旦天然麝香没有了,该讲的故事讲完了,它就是一颗普通的、土褐色的、其貌不扬的药丸。

  咱只知道,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最后一棒总不会落在拿高脚杯喝矿泉水的人手里。

  药中茅台这个称号最早属于云南白药,后来被恒瑞医药霸占多年,这两年则交棒给了片仔癀。

  根据官方口径,片仔癀发源于明朝末年,相传一名闽南籍宫廷御医离开宫廷来到漳州,在城外璞山岩庙削发为僧,用宫廷秘方制成中成药,治疗当地普遍的“癀”——热毒肿痛,既可内服也可外敷,这便是片仔癀的来历。

  之后还有两则口口相传的典故:一是1972年中日建交,片仔癀被当作“国礼”送给田中角荣;二是1988年上海爆发急性甲肝,可以治疗肝病的片仔癀“一药难求”,据传当时三粒片仔癀可以换一台17寸彩色电视机。

  这两则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无疑为片仔癀的“品牌故事”增添了很多分量。

  解放后,片仔癀被纳入漳州制药厂,成为其独家生产的主流产品。1999年,这家国有企业正式改制成立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而漳州GDP在福建排第四名,漳州国资委持股57.9%的片仔癀,对当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片仔癀作为一家医药公司,产品最大的应用领域就是肝病——公司近40%的营收和近75%的毛利都来自肝病用药,包括片仔癀锭剂、片仔癀胶囊、复方片仔癀肝宝和含片等等。所以问题来了:世界上的肝病这么多,片仔癀到底治哪一种?

  片仔癀的说明书上【功能主治】一项是这样写的: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热毒血瘀所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痈疽疔疮,无名肿毒,跌打损伤及各种炎症。主治的病种非常广,但也有“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这项很具体的病种。

  按照病理划分,肝病可分为病毒性肝病(也叫肝炎,主要是甲肝、乙肝、丙肝等)和非病毒性肝病(主要是脂肪肝等)。我国肝病患者人数大概4.84亿人,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乙肝、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人数分别占65%、18%、10%。

  但在病毒性肝病(肝炎)领域,“疫苗+抗病毒药物”的防治方案已经相当成熟,患病人数也因此年年在下降,其实并没有片仔癀发挥的余地。

  相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度饮酒、营养过剩、肥胖比例上升等问题造成的非病毒性肝病(主要是脂肪肝等)患者数量逐年上升,才是片仔癀所瞄准的广阔市场。换言之,片仔癀近年来广受热捧,可能要感谢白酒、外卖和熬夜。

  绝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片仔癀,都不是为了治疗某种病毒性肝炎,而是看重了片仔癀在保肝护肝、免疫调节、解酒等方面的保健作用。而片仔癀的配方保密,机理基本全靠四字词语堆砌,药效几乎不可能被证伪,自然立于不败之地。

  保健场景让片仔癀真正脱离了医药的范畴,从此跟医保控费、带量采购、院内招标等苦逼名词再无关系,转身进入了千亿级别的保健品市场。片仔癀是保健品,跟茅台是社交品一样,都是这两种商品在投资视角下的事物本质。

  以“国家绝密级保密配方”来切入保健品领域,片仔癀可谓是降维攻击,消费者肯定会发出像《唐伯虎点秋香》里华府管家那样的灵魂拷问:

  片仔癀理论上能买到的地方很多,但你就是买不着,而且也注定会跟穷人越来越远,这是为什么?

  片仔癀的成分中有两大名贵中药材:天然麝香和天然牛黄。以麝香为例,尽管只占原材料成分的3%,在成本中占比却高达55%。麝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我国允许使用天然麝香作为原料的药品不多,片仔癀就是这里面之一。

  牛黄虽然没有麝香那么稀缺,但也是天价的中药原材料。正如俗语所云:有钱难使牛结石,天然牛黄在一段时间里甚至被炒到了20多万元/斤,让白银看了沉默,黄金看了汗颜,恐怕只有装满比特币的U盘能与之一战。

  麝香和牛黄这两味中药,占据了一粒片仔癀琔剂成本的80%以上,因此为了确认和保证原材料不被卡脖子,同时为了平抑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片仔癀囤积了价值超过13亿人民币的原材料库存。在片仔癀里当仓库保管员,可谓是压力山大。

  每当麝香和牛黄价格上扬时,片仔癀就有充足的理由涨价——但片仔癀能够提价的最终的原因,其实并非原材料的稀缺性。

  根本原因主要在于配方的独家性。信仰片仔癀这种药的消费者其实没选的余地,漳州片仔癀是独家品种,虽然各位明白片仔癀成分里含有牛黄、麝香、三七和蛇胆,但没有人能仿制出来,因为配方从未公开,未来也没有可能被公开。

  相比之下,安宫牛黄丸的原材料中也有麝香,但因为配方并非独家,所以被批准使用天然麝香制作安宫牛黄丸的企业就有5家:北京同仁堂、天津中新药业、山西广誉远、龙晖药业、南京同仁堂。对手一多,东西就不稀缺了,很难被炒作。

  而另外一方面,部分消费者不仅愿意为昂贵的片仔癀买单,还希望它的价格涨得越高越好。

  中药的保质期原本就很长。而片仔癀一方面采用了类似酒类的发酵技术,另一方面又有各类典故加持,于是理所应当地被赋予了“时间越长越值钱”的收藏品属性。1992年出产的片仔癀,江湖地位可与1982年的拉菲比肩。

  长期服用片仔癀的老客户,基本都有“片仔癀越老越好”的说法。片仔癀在全国各地的线验馆,也会像很多国外奢侈品店那样,每月截留10%左右的药锭作为囤货,以满足老客户对生产日期的要求。

  不过,翻遍CDE和FDA的药品目录,很少听说哪种药的药效能跟着时间流逝而逐渐增强的。毕竟,化学结构可能会因氧化而遭到破坏,有效浓度会因蒸发扩散而不断下降,生物药更可能因物理作用而出现“失活”现象。

  不过无论如何,独家配方+保健场景+口碑坚挺+可以囤货=药中茅台。这就是片仔癀身上的财富密码。

  相比之下,同样拥有“独家配方”的云南白药缺了“保健场景”。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白药不是治创伤用的,而是具备保肝护肾壮阳等作用,原材料里再添几味稀缺的中成药,拥有更强市场化能力的云南白药的市值恐怕会比现在大几倍。

  而同仁堂等企业虽然也有“保健场景”,但配方并非独家,因此很难制造稀缺。典型案例是东阿阿胶,从2014年以来重启连续提价策略,但做阿胶的对手太多,因此东阿阿胶的销售量从之前的1500吨/年,降低到了现在的1100吨/年。

  当然,跟真茅天子相比,片仔癀也有缺陷,就是其原材料是真稀缺,提价仅能消化原材料上涨,导致片仔癀的净利润率一直在20%左右浮动。不像茅台的原材料就是高粱和水,其净利润率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低于片仔癀,但通过持续提价,净利率一路走高。

  伊拉克蜜枣这个典故知道的人很少,但它其实是60年代治理通胀的一种措施。《陈云文选》第3卷中这样写道:“一九六二年货币流通量达到一百三十亿元,而社会流通量只要七十亿元,另外六十亿元怎么办?就是搞了几种高价商品,一下子收回六十亿元,市场物价就稳定了”。

  这里的“高价商品”,就包括从伊拉克进口的一批蜜枣。这些蜜枣深受当时缺乏甜食供给的中国人的喜爱,但其售价高达5块钱/斤[5]。那可是1960年代的5块钱,也正因为售价极高,只有少数人买得起,所以在没影响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同时,收笼了超发的货币。

  因此,伊拉克蜜枣可以指代某种商品,这种商品能够定向地把货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而片仔癀、茅台这样的产品,同样具备这个功能。

  在广袤的中国,遥远的边区往往具备“神秘”的底色,如果当地出产的某种“特产”通过精心的包装,就可以定向输送给五环内的高净值人群,换取货币。长白山的三宝、贵州的茅台、西藏的冬虫夏草和“洗涤心灵”,都是典型的代表。

  这并非中国独有。好莱坞在拍电影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桥段:拯救世界的密码往往不在中心城市,而是在边缘地区。比如蝙蝠侠在青藏高原上学习忍术、奇异博士在尼泊尔学习魔法、《2012》里人类在喜马拉雅造诺亚方舟……

  这反映了一种现象:主流商业中心的焦虑无处安放,而边缘地区能够最终靠讲各种故事,来薅到主流地区人士的羊毛。

  因此,片仔癀和茅台一样,都是具备“伊拉克蜜枣”功能的“货币转移工具”——从一二线城市高净值人群的口袋里,转移到相对不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里。茅台神话里最大的赢家是遵义市政府,片仔癀神话的最大赢家是漳州市政府。

  唯一可惜的,就是漳州市地处东部沿海的福建,GDP仅此于泉州、福州和厦门,实际上并不穷。要是片仔癀诞生在广西、云南等不怎么发达的地区,这种“货币转移”可以具备更大的社会价值。

  与其去喝82年产的拉菲、25年陈酿的山崎、55年窖藏的Macallan、几百美金一瓶的Fillico神户矿泉水,不如去买点老少边穷地区的“玄学补品”,这样掏的钱还能变成“村村通”公路,或者留守儿童的爱心午餐。

  至于高端人士们左手喝2000块一瓶的茅台,右手塞1000块一粒的片仔癀,他们开心就好,至于到底是护肝还是伤肝,跟我们又有啥关系呢?